本帖最后由 jinbozi1 于 2018-11-23 15:15 编辑
是由昨天渔友的帖子引出了本人的一些小想法,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一、干泡与湿泡 湿泡就是把蛋分调节到泡沫在杯沿,打出的脏水颜色比较淡,但是打出脏东西更及时,效率更高一些。干泡就是把蛋分调节到最上面的泡沫低于杯沿,打出的脏水很浓稠,颜色深,效率相对较低,使缸内的有机物的浓度维持在相对于湿泡有机物浓度更高的水平。
二、蛋分内泡沫的分层
蛋分就是气水混合,针刷泵功率一样的情况下,混合越充分泡沫就越多。蛋分气泡自下而上渐变的大概分为以下四层:最下面是针刷泵打出的杂乱的小气泡(这里记为A层),气泡流动的方向也很混乱,蛋分漏泡也多是这层的气泡;往上是密集上升的排列有序的小气泡(B层),这层气泡大小与A层几乎一致,就是下面A层的气泡变得更有序;再往上是小气泡膨胀、合并变大含有较多有机质的大泡(C层),有时候只会看C层为最上面的一层,这种情况下蛋分会有比较响的泡沫破裂的噪音(如果针刷泵和进气口足够安静的话);最上面一层是大泡破裂后淤积的含有脏东西最多的泡沫层(D层),其中泡沫的大小普遍小于A、B层的气泡,很多渔友说打泡细腻就指的这层,D层中心常看到C层大泡破裂的现象,就是中间鼓泡。每层都是渐变的,是相对来说的。
三、打干泡还是打湿泡
湿泡是最上层泡沫层(D层)几乎与杯口边沿高度相同,泡沫容易流到收集杯中,收集杯的脏水含有的有机物浓度相对较低,颜色更淡。
干泡则是泡沫层(D层)低于杯口,通过两种方式排出有机物:有一部分有机物质是通过泡沫(C层)破裂后崩到收集杯里的,泡沫顶层(D层)中心常有大气泡(C层)破裂,而且常见收集杯盖中心脏的最快;另一部分是最上层泡沫层(D层)有机质越堆越多还是影响了蛋分内部整体的表面张力,所有气泡层抬高把最上面的积累了很长时间的很脏的泡沫(D层)顶过杯口,流到收集杯里,然后新的泡沫层(D层)很薄且也是低于杯口,开始新一轮的循环,更有甚者最上层泡沫层(D层)没有完全形成可看到大泡(只有C层的情况)不断破裂把有机质崩到杯壁,杯盖的情况。干泡就是相对于湿泡更浓稠罢了,颜色也更深。我要说的是干湿泡是由泡沫层与杯口的距离决定的。这距离与进气量和出水量有关,尤其是出水量,这也是绝大多数蛋分控制干湿泡的方法。这也是打干泡的时候杯沿和收集杯杯壁比打湿泡的时候显得更脏的原因。
我对于BK ecomax200直筒,250锥体,形状决定了分别有利于打湿泡、干泡的理解 我没用过BK,对于BK ecomax200直筒,250锥体,形状决定了分别有利于打湿泡、干泡我是这样理解的:因为直筒杯口表面积更大有利于得到更薄的泡沫层(D层),杯口周长更长有利于稳定持续的浓度一致的脏泡沫流入收集杯。锥形杯口小,如果调节泡沫层(D层)低于杯口,会更容易得到更脏的泡沫层(D层),更厚更浓稠的泡沫层也容易一次性的排到收集杯里,进而进入下一个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