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以前各篇中,我已经互相呼应地描述了柏林系统各项组件的功能和依存关系,在小结篇中我仅仅对一些没有提及的看法做补充。最后,我要谈谈如何根据自己的目标去制定自己的需求。
1.关于微量元素
早在几年前,我看到在一个港台网站上有鱼友说,化氮会把鱼缸内的一些微量元素打走。我当时觉得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微量元素是以可溶性的离子状态存在于鱼缸内,怎么可能会被化氮处理呢,如果真的如此,那化氮岂不是也能排出CL-离子?但随后在研究菌相的过程中,我找到了化氮排出微量元素的依据。
在任何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原来在吸收各种巨量元素,例如N氮,O氧,H氢,P磷,C碳的同时,也在吸收各种微量元素。我们把它引申到化氮的处理物——细菌。细菌是一种生命,它的繁殖就会吸收微量元素。然后细菌和一些细菌尸体分解出来的有机物就会成为载体,携带着微量元素被化氮处理出鱼缸之外。
所以我一直猜测化氮在孜孜不倦地工作时,也在损耗我鱼缸内的微量元素,化氮越强悍,这种损耗会越快速。之所以说猜测,是由于我不愿意花钱购买各种昂贵的微量元素测试剂去检查它们是否在不断损耗,而我又一直保持很良好的换水习惯。所以我从来没有遇到过微量元素缺失带来的麻烦,一切仅仅停留在猜测和假想。
而微量元素同样也是鱼缸内观赏性生物生长所必须,如果你在意它们的持续生长,我建议你在各项水质指标不错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换水。一个营养盐贫乏的鱼缸,不代表水质就适合活体繁殖,如果你希望它们能持续繁殖,就需要关注微量元素的损耗。我认为养成良好的换水习惯是不错的选择,而另外一种方法就是使用微量元素添加剂。但我认为后者十分难以控制,没有丰富的经验和能力,选用后者作为日常维护手段会存在离子失衡的风险。未来我可能在这方面作一些尝试,但相信会极端地保守。
2.关于生物多样性
很多人也喜欢把它作为评价柏林系统成功与否的条件之一。在我眼中,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就是让你的鱼缸生态尽可能与自然界保持一致。让鱼缸内有足够丰富品种的细菌种群,微生物种群,动植物种群等。它们的丰富程度足以让鱼缸生态保持一个比较强大的自给自足的生物链,处理鱼缸内产生的尽可能多(甚至全部)的有机废物,并最终把它们处理为各种无害可溶性物质或气体,或还原为某个生物环节的食物。
我一直对这种生物多样性的追求保持最悲观的态度,我不认为我们中有多少人能依靠鱼缸内生物多样性去发挥主要作用平衡鱼缸水质。首先我们很难得到足够新鲜的活石活沙,这已经让我们损耗了很多有用的生物种群。其次,就算得到最新鲜的活石活沙,我们鱼缸内的环境与自然界相差甚远。要让所有有用的生物种群存活实在是极端困难。
我不认为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有能力培养并长期保持这种完美的生态系统。我情愿相信强大和容易操纵的器材和我日常良好的维护习惯。当然,有鱼友或许会说,国外也有一些没有使用化氮的完美生态鱼缸。但我认为这仅仅是特例。在我们国内一是缺乏足够的经验,二是缺乏足够的客观条件,三是缺乏足够的时间和心力。所以,目前而言,我认为我自己更愿意依赖器材为硬件,换水添加剂为软件的方式,它所费的知识积累成本,时间成本,生物损耗成本都会更低,而且更可靠。
当然,不能因此而否定生物多样性在柏林系统中的作用。如果有精力和时间,积累更丰富的知识,学习如何为鱼缸引入各种有益的生物种群,相信会逐步得到良好的效果。但这在我知识范围之外,我也幻想我的鱼缸能在不知不觉中拥有这种能力,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虽然我认为可能性很低。
[ 本帖最后由 denny 于 2008-6-30 20:46 编辑 ] |